
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,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、思想方面的价值,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,也确实选拔出一批才智之士。由于八股文能客观阅卷,能选拔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人才。明清以后的各种人才多是通过考八股文选拔出来的,其中明代的于谦、海瑞、丘濬、谌若水、王阳明、张居正、汤显祖、徐光启、史可法等,清代的郑板桥、全祖望、钱大昕、章学诚、阮元、龚自珍、林则徐、张謇、翁同龢、孙家鼐、张之洞、蔡元培等人都是典型代表。由于八股文命题都需要出自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而且答题必须以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,并模仿古人语气“代圣人立言”,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,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,这是科举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。写出好的八股文,要将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背的滚瓜烂熟是最基本的,然后深刻理解其中的每一句的含义,还要精通音韵学、文史方面的知识,因此,要写好八股文,必须具备哲学、史学、文学方面的知识,难度是相当大的。